为何要行善?何谓行善?
人若行善,有何好处?
行善优于行恶么?
如果我行善,会更快乐幸福么?

我可以负责任地对所有阅读此书的阅读者说,如果诸位能够遵循此书所举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诸位将不仅仅获得幸福快乐,而且将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功,达到更大的圆满。


我这里所说的成功,远远高于一般人们所希望和渴望的成功,而是指一种胜利,一种真正能够在一生中实现作为人类生灵价值的胜利,一种在进化道路上的胜利,当然,这种胜利,也包含着我们日常里所说的种种胜利。


可能从未有人想象过,这种道德观能够成为成就上述胜利的强有力的保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按照此道德观行事,实际上已经踏入人与大自然的无限和谐当中去了。
历史的长河流至今日,时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靠近道德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和谐,是我们以前从未达到过的。


这种和谐(acuerdo)必须建立在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这种准则宣扬因其产生的无上、不容置疑的精神财富,一种真正而非虚假的财富,无论在任何情况、时间、地点、它一视同仁地使每个人受益,使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这种财富,是首上之善,每个人都会热切渴望得到和拥有它。

 

这种首上之善,是所有精神上幸福快乐的源泉。

 

这些行为准则不是被某个特定的人创造出来的,而是镌刻在自然的记忆中的,在最深、最本质的层面上,人的意识是可以和自然达到和谐一致的。


我所提到的“道德”,是对宇宙所散发出来的能量的一种简单的描述,或者说是构筑宇宙大墙的每一块方砖的描述,这种“方砖”,是大自然的原型模式,就是这种模式构筑了生命的基础。人类自身必须要去适应这种模式,才能以更积极、更充实、更合理、更快乐的方式去感受和体验生命。


笔者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问题都源自思想上的错误和不足的意识定位。这种错误的定位,会影响到善与恶的本质,进而会影响到理念信仰、利弊和自身的和谐。

 

在本书中,我希望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什么是美德和恶习,进而能阐明善恶之间的关系。本书所提到的想法和见解并非从他处抄袭而来,而是笔者的一些直觉和想法,正是这些直觉和灵感在我生命的早年间显现出来,指引我在生命的殿堂中寻找自然中的伟大智慧。本书中的许多定义是对大自然及其形式的一种描述和掠影,正是在大自然的形态中,很多不可名状的生命能量与人及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作用,影响着他们的生命意义。这种能量影响有着非常明确和完美的准则,并且先于人类很久以前便出现在地球上,影响着地球的形态。除了完成这种“天地之间的大道”赋予的任务之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完全实现最终的圆满。


人类并没有一个长久稳固的道德标准,且人类的行为准则完全受控于个人利益、一时的想法和瞬间产生的喜好。在人类对幸福与财富的追逐中,人类混淆了真伪,并且经常偏离正确的方向,转而追寻陋习和腐化,而宗教和道德的指引和改造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偏离,因为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才是合法的或者是不对的。人类个体的生活受控于很多道德冲突的况遇,在这些况遇中,人类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无法清楚、准确地感觉或是认知什么才是应该选择的正确方向。上述说到的混淆具有普遍性。人类在分辨善恶好坏的过程中迷失,进而失去了道德界限和行为准则,从而变得含糊不清,任意妄为,容易受骗。


我希望通过阅读书本,能够驱散人们在这方面的无知和困惑,并且引导读者认识真正的伦理道德。我还希望我个人的建议和阐述能够进一步成为读者的向导,让大家携手共进,一同走向最终的圆满。


然而我也知道,本书必定会受到一些人的反对。


字典里对“伪善”的定义是:对真实的感觉和品行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我说的 “一些人”是指那些内心里满是虚伪和谎言的人。不真诚的人总是表现出一副被人接受的外表从而掩饰起他们的缺点、感受以及真正的想法。在“正直”、“真诚”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虚伪、不可信赖的人品。而正是这些人在很多情况下自己又滑稽地撕去了他们虚伪的外衣—─在事实面前伪装被揭穿总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要伪装出美德和虔敬呢?


人总是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尊重的,是被别人接受和爱戴的。人本能地认为,唯有表现出“善”才可能被其他人所接受。同样,如果表现出软弱,就不可能被别人接受和尊重。这种想法同样反映在人对自己的看法上,人们往往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无所作为和软弱。进而我们看到,被尊重和接受的精神需要和“人类希望自己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体被认知”的说法很有关系。人自身并不能感受到自己的个性,所以个性若是别人来给自己确认的话,那么这种个性显然是病态的。人的内心世界并非充实、有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感情和能力自己提供给自己信心的。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中不断复制着他童年的经历——小时候由于自己的软弱而不被成年人(父母)所接受,进而感到自己的无用和不安全感。小孩子会在内心感到异常的恐惧——他会觉得如果父母不爱他了,那么他就会死去——因为很显然,刚出生的头几年,小孩子完全要靠大人们来过活。这种模式在社会上自然地繁衍出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人们为了被接受和认同,虚伪地表现出“善”来,以期别人把他的存在确认为是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因此,从心里学的角度上讲,人类是靠别人来过活的。人人都避免不了这一点,程度不同而已。


——摘自与心里学家比利亚努埃瓦(Juan Pablo Villanueva)合作的论著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中虚伪毒却着实不浅。虚伪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带着社会这个共同的大面具不断卷入各种冲突中,从而阻止他们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伪善是各种偏见矛盾之母,阻碍着人们对各样常规的认知和理解。虚伪让无德的人变成了道德楷模;虚伪使不信鬼神的人成为虔诚的信徒;虚伪使人们因为老底被揭穿而破口大骂;虚伪使卑劣的人们显示出诚恳友善的外表;虚伪使犯人穿上了光鲜的衣服,出入受人尊敬的场所;虚伪使媾和的兽行披上了圣洁的贞操斗篷。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道德,我们完全可以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学会判定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凭空地浪费自己的精力来掩饰它,回避它,为其狡辩。正确有理的行为准则会让我们在得不到别人接受和爱戴的时候也不产生恐惧,因为遵循此准则,我们已经追寻着更高的道德标准,进行了自我的完善。我要指出,此书既非道德教条的百科全书,也非定义晦涩的道德大集成,因为那些文体并不会激发我们去思考进而去接受。很多看似甜蜜有理的道德,都设定了理想化的大环境,因而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背景——没有比那样的道德更糟糕的了。


本书所提出的不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般的信息转达,它能够引发切实的道德实践和深入的思索,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深化其认知程度。
最后我还想指出,对于从本书字里行间之外而获得的论点,本人无法负责。为本书添加某些特殊意义,是读者的特权。但那些说法或许不是我的本意,而我的本意就是本书中确实提到的说法——真正的道德。